梅毒

Syphilis

梅毒是一種由細菌引起的性傳播疾病。梅毒會引起人體多種多器官的損害。根據病情程序的不同,可以分為一期、二期、潛伏期和三期。

傳播

梅毒經常經過密切性接觸(包括接吻)傳播。該細菌也可透過黏膜表面或皮膚傷口進入。1孕婦若患有梅毒,胎兒可能會被感染。2

偶然接觸(共用馬桶坐墊、游泳池等)一般不會導致感染。4

症狀

對於由他人傳染的,稱為後天性梅毒。胎兒被母親傳染的,稱為先天性梅毒。關係如下所示。3

這是一張梅毒種類及分期圖。梅毒分為胎傳性梅毒和獲得性梅毒,它們也叫做先天梅毒和後天梅毒。不論是何種梅毒,病程小於兩年的為早期,大於兩年的為晚期。對於後天梅毒,在早期又可分為一期梅毒、二期梅毒和早期潛伏梅毒。先天梅毒在早期不做區分,其症狀類似於後天梅毒的第二期。而在晚期,無論是先天梅毒還是後天梅毒,都可以分為皮膚黏膜骨骼梅毒、心血管梅毒、神經梅毒和晚期潛伏梅毒。

一期梅毒

一期梅毒以一種名為硬下疳的皮膚損害為標誌。12硬下疳表現為在梅毒進入身體的位置產生豌豆大小的紅色硬結塊。24

硬下疳會在 2 ~ 4 周15內出現。如不治療,會在 3 ~ 6 周24後消失。但此時梅毒仍在體內,具有高傳染性。

即使症狀消失,仍應在此時接受治療,以免進入二期梅毒階段。4

可能含有令人不適的內容
點選或輕觸去除模糊

圖 1,硬下疳
圖 1 硬下疳

二期梅毒

在不經治療的情況下,硬下疳消失後的幾周至幾個月內,會出現全身皮疹。12此時,有可能出現頭痛、發燒、關節疼痛等現象。2在此階段,梅毒大量繁殖播散,散佈於黏膜分泌物(例如生殖器分泌物、口水)、血液、皮膚損害中。12

無論是否治療,此階段的症狀仍會自行消失。4

可能含有令人不適的內容
點選或輕觸去除模糊

圖 2,二期梅毒,梅毒在全身擴散導致的大腿皮疹
圖 2 二期梅毒,梅毒在全身擴散導致的大腿皮疹

潛伏期

二期梅毒過後,病程會進入 2 ~ 20 年的潛伏期。此階段無症狀,也不傳染。1此階段梅毒進入血管、骨骼和中樞神經。如果由此引起症狀,即是三期梅毒。1但也有可能永遠不再產生症狀,不再傳染給性伴侶。但孕婦仍可傳給胎兒。2

三期梅毒

大約有 33% ~ 50% 的患者進入三期梅毒。此時全身各臟器受到影響,以心血管系統與中樞神經受影響最甚。患者感染 10 ~ 20 年可出現失明、痴呆、癱瘓等症狀,最終可導致死亡。

可能含有令人不適的內容
點選或輕觸去除模糊

圖 3,由三期梅毒引起的一種潰瘍性病變,位於鼻子。
圖 3 由三期梅毒引起的一種潰瘍性病變

先天性梅毒

未經治療的、患有梅毒的孕婦,大機率會發生流產、死產,或生出有先天性梅毒(亦稱胎傳梅毒)的嬰兒。先天性梅毒導致孩子患有精神紊亂或遲鈍、面部畸形等生育缺陷,通常在兩歲出現獲得性二期梅毒的相關症狀5。不過,在懷孕前半期進行治療,可防範孩子患上先天性梅毒。

對於梅毒血清學實驗為陽性,但沒有臨床症狀,腦脊液檢查也正常的,為隱性胎傳梅毒5

預後

經治療,多數的一期梅毒可在一年內、二期梅毒可在兩年內治癒。2三期梅毒的預後情況取決於臟器的受損程度,給予手術和藥物治療,可拯救或延長生命。

在治癒後,也有可能會再次感染梅毒。4

⬅ 返回主頁

你的 支援 可以鼓勵 KnowSex 的維護與運營。

參考資料

  1. ^ 賀蘭特·凱查杜裡安.性學觀止[M].北京: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,2019.3 - ISBN 978-7-5189-5126-0
  2. ^ 姚錦仙,程紅. 健康的性[M]. 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5.3 - ISBN 978-7-04-041738-8
  3. ^ 張學軍,鄭捷 主編. 皮膚性病學[M]. 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18 - ISBN 978-7-117-26670-3
  4. ^ Division of STD Prevention, National Center for HIV, Viral Hepatitis, STD, and TB Prevention,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. Syphilis – CDC Basic Fact Sheet[G/OL].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, 2022(20220210)[2022-08-19]. https://www.cdc.gov/std/syphilis/stdfact-syphilis.htm
  5. ^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. WS 273—2018 梅毒診斷[S/OL]. 未知出版地:未知出版者,2018. http://www.nhc.gov.cn/wjw/s9491/201803/5103a5425f9e47d29b91de38434b7f74.shtml

版權

正文內容

詳見版權許可

圖片來源

本頁圖片來自網路,且均在版權合規要求下使用。

圖片編號作者來源
封面CDC / Dr. David CoxPublic Health Image Library (PHIL)
圖 1CDC / Robert SumpterPublic Health Image Library (PHIL)
圖 2CDCPublic Health Image Library (PHIL)
圖 3CDC / J. PledgerPublic Health Image Library (PHIL)

本網站所提供的資訊僅供教育科普用途。這些資訊並非旨在提供專業意見,也不能代替有醫療資質者之意見。如需就診,請諮詢正規醫療機構,以免延誤病情。